中国植物志
因网站整合,本页即将迁移至:www.iplant.cn/info/Zanthoxylum nitidum?t=z
意见建议 请 email: iplant@ibcas.ac.cn
FOC | FLPH | DCP | iPlant | admin    响应时间:0.64秒
两面针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中国植物志>> 第43(2)卷 >> 芸香科 Rutaceae >> 花椒属 Zanthoxylum

1. 两面针(增订岭南采药录)钉板刺(福州),入山虎、麻药藤、入地金牛、叶下穿针、红倒钩簕、大叶猫爪簕(广东、广西)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Prod, 1: 727. 1824; Benth. Fl. Hongk. 58. 1861;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106. 1886; Pierre, Fl. For. Cochinchin. 4. pl. 29a, b. 1893; Merr. in Lingn. Sci. Journ. 5: 99. 1927 et Trans. Amer. Philos. Soc. 24 (2): 218. 1935; Hu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6: 73, Pl. 15. 1957; 海南植物志 3: 32. 1974; 台湾植物志 3: 533. 图715. 1977.——Fagara nitida Roxb. Fl. Ind. 1: 439. 1820.——Zanthoxylum hamil-tonianum Wall. ex Hook. f. Fl. Brit. Ind. 1: 494. 1875.——F. hamiltoniana (Wall. ex Hook. f.) Engl. Nat. Pflanzenfam. 19a: 221. 1931.——Z. nitidum var. neglectum How mss. 广州植物志 428. 1956.——Z. nitidum f. fastuosum How ex Huang in Fl. Hainan. 3:32, 573, f. 544. 1974; 福建植物志2:359. 1985.——Z. asperum var. glabrum Huang, l. c. 6: 76. 1957.

1a. 两面针(原变种)图版1: 1-3;2: 5-6

var. nitidum

幼龄植株为直立的灌木,成龄植株攀援于它树上的木质藤本。老茎有翼状蜿蜒而上的木栓层,茎枝及叶轴均有弯钩锐刺,粗大茎干上部的皮刺其基部呈长椭圆形枕状凸起,位于中央的针刺短且纤细。叶有小叶(3)5-11片,萌生枝或苗期的叶其小叶片长可达16-27厘米,宽5-9厘米;小叶对生,成长叶硬革质,阔卵形或近圆形,或狭长椭圆形,长3-12厘米,宽1.5-6厘米,顶部长或短尾状,顶端有明显凹口,凹口处有油点,边缘有疏浅裂齿,齿缝处有油点,有时全缘;侧脉及支脉在两面干后均明显且常微凸起,中脉在叶面稍凸起或平坦;小叶柄长2-5毫米,稀近于无柄。花序腋生。花4基数;萼片上部紫绿色,宽约1毫米;花瓣淡黄绿色,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长5-6毫米,花药在授粉期为阔椭圆形至近圆球形,退化雌蕊半球形,垫状,顶部4浅裂;雌花的花瓣较宽,无退化雄蕊或为极细小的鳞片状体;子房圆球形,花柱粗而短,柱头头状。果梗长2-5毫米,稀较长或较短;果皮红褐色,单个分果瓣径5.5-7毫米,顶端有短芒尖;种子圆珠状,腹面稍平坦,横径5-6毫米。花期3-5月,果期9-11月。

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见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地方,山地、丘陵、平地的疏林、灌丛中、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中较常见。

模式标本的原采集地在广州市郊,1812年被引种至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次年自该植株采下标本,后由Roxburgh首先发表。

有三个类型:与模式标本一致的一类见于福建西南部、广东及广西东南部北纬约24°以南地区。它的植株各部无毛,枝及叶轴有刺甚多,叶有小叶3-7片,小叶革质,通常全缘,两面中脉常有锐刺,干后叶面有光泽;分果瓣径达7毫米。第二类见于广西、云南和贵州南部,它的嫩枝、花序轴及花梗均被短柔毛,枝及叶有稀疏短刺或无刺,小叶片较大,纸质或稍厚,全缘,干后暗黑色;分果瓣径5.5-6.5毫米。第三类的嫩枝、叶轴腹面及花序轴均被短柔毛,小叶纸质,叶缘有浅裂齿,干后苍绿或淡棕色;分果瓣径5-6毫米,此类多见于广西西南部及海南。上述三个类型之间,在地理分布上彼此渗透。

主根粗壮,支根多,根外皮泥黄色,内皮硫黄色,松软,味甚苦,麻舌。

根、茎、叶、果皮均用作草药,通常用根。根性凉,果性温。有活血、散瘀、镇痛、消肿等功效。民间用于跌打扭伤药,亦作驱蛔虫药。局部应用时,对神经末梢有麻醉作用,对胃痛或关节肌肉痛有缓解作用。根的水提液和酒精浸析液对溶血性链球菌和黄金色葡萄球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根的提取液用作针剂注射,对坐骨神经痛也有明显疗效。因含有麻醉成分,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作粘膜麻醉剂。有认为它含有一木脂类lignan化合物C20H18O6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做动物试验时,前者以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其镇痛作用则直达中枢。但也有认为与其所含生物碱有关。

本品有小毒,有服用后中毒死亡事件。中毒后引致腹痛、呕吐、头晕、小肠及脾脏收缩等症状。

根皮和茎皮含生物碱:nitidine, oxynitidine, dihydronitidine, hydroxynitidine, skim-mianine, 6-ethoxychelerythrine, α-allocryptopine, N-demethoxychelerythrine等。又含黄酮类化合物vitexin、diosmin及香豆素、氨基酸等。鲜叶含单萜类挥发油:limonene, furfuraldehyde。

1b. 毛叶两面针(变种)

var. tomentosum Huang in Guihaia 7: 5. 1987.

小枝、叶轴有颇多的短钩刺,小叶背面中脉也有短刺;小叶革质,全缘或近顶部有浅裂齿,叶缘常背卷;叶片长椭圆形,稀卵形,长为宽的3-4倍,宽3-5、稀6-8厘米,基部近于圆,顶部长渐尖;小叶柄长1-3毫米;叶轴、小叶柄、花序轴及小叶背面均被略粗糙的短毛,叶脉上的毛较长。分果瓣径约5毫米,红褐色,油点明显。果期5月。

产广西平南(模式标本产地)。见于山坡灌木丛中。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1997《中国植物志》第43(2)卷 013页 PDF
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芸香目 Rutales
芸香亚目 Rutineae
芸香科 Rutaceae
芸香亚科 Subfam. Rutoideae
花椒属 Zanthoxylum
崖椒亚属 Subgen. Fagara
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查看
logo_frps
版权所有  ©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植物项目组
京ICP备13006946号-2         我有话要说